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20/20大人物】專於社會行為研究的盲人教授林聰吉:你真的看到了嗎?





大人物小簡介

林聰吉Tsong-Jyi Lin
今年52歲
淡江⼤大學 公共⾏行行政學系教授
美國普度⼤大學 政治學博⼠士
輔助開發「蝙蝠中英⽂文⾃自動閱讀機」、「中⽂文JAWS盲⽤用語⾳音軟體」等


  在淡江⼤學教書的林聰吉教授,⼆十年前發現⾃己得了青光眼,每天早上他睜開眼睛,就會發現這個世界越變越⿊。2006年,他終於完全看不見了,他要如何⾯對自⼰中途失明的人生。


  林聰吉教授也曾是同我們⼀樣的明眼⼈。2006年完全失去視⼒的那個絕望的早晨,從醫院回家後,他沒有坐下來哀嘆、發呆,反而立即動⼿整理駕照證件、心愛的攝影機及照相器材,⼀⼝氣全都扔了,沒有一絲⼼疼不捨。不懷念失明前⾃己所擁有的,也不去想未來是否還有再⾒光明的可能,⽽而是選擇珍惜現在⾃己所有的⼀切。

  除了勇氣,⾯對⿊暗更需要努力。不想離開學校、離開最熱愛的教學舞台,他必須比別⼈更辛苦證明,沒有了雙眼,他依然可以正常教學。為了閱讀和準備教材,林聰吉教授找到盲⼈專⽤掃描機,⼀開始他也很不習慣這樣的讀書、寫作⽅式,所以他花了比以往多數倍的時間。那段時間他每天早上四點就起床研究,⾃從失去了視⼒,林聰吉教授比以前還要認真。
  學習是一雙可以探索世界的眼睛。以教育為終⾝志業的林聰吉,從不⾃怨⾃艾、因失去視力喪志,反而更加賣力找方法備課,與校⽅一同開發盲⼈用軟體與機器。並利⽤用⾃己輔助淡江大學開發的「蝙蝠中英⽂自動閱讀機」、「中文JAWS盲⽤語⾳軟體」等,堅持在黑暗世界中寫作,並獲⽂薈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

  讓關懷和理解來引路。儘管政府不斷宣導,以視覺障礙者為例,仍有⼀少數族群無法獲得社會普遍的接納,不少⼈始終帶著有⾊眼鏡去看待⾝心殘障⼈士。而要讓他們從 悲觀、消極、⾃暴⾃棄乃⾄於是社會的包袱形象中走出來,就需要我們施予更多的愛和溫暖,主動提供更平等、尊重且多元的環境。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20/20大人物】書法藝術工作家馬銘浩 年會講者專訪






Q:是什麼契機讓您想到要在書法這樣的傳統美學領域裡做創新呢?
因為在寫書法的大環境裡,很多人都在臨摹舊的東西,舊帖子再怎麼寫都是古人的,我認為在文創的思維裡面,文化就是現代的生活模式,因此從傳統裡走出創新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寫書法的過程裡面,除了練習傳統以外,如何走向未來,也一直是我很重要的理念。

Q:您對於書法藝術在資訊爆炸的洪流中,在未來將如何定位與推廣?

基本上寫書法的人越來越少是一定的,因為大家都敲鍵盤敲習慣了,也許以後書寫的人會跟寫書法的人一樣少,但是危機就是轉機,越少人寫代表它越是珍貴。之後書法也能融入很多不同的藝術門類裡,可以跨學科的進行,像是書法藝術與建築的結合,書法跟設計、室內裝潢結合等等的,都可能是發展的契機,寫書法的人如果能夠表現不同行業之間的結合,更能顯得它獨特的價值。

Q:對於想要進入書法藝術方面發展的初學者有什麼樣的建議呢?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觀察到很多人在書法環境裡寫字時是不知所以然的寫,我的建議是用「思考性的書寫方式」,所謂的思考性的書寫,也就是不要一昧地只追求和別人一模一樣,當然臨摹是初步的,但最難突破的是之後要如何跳脫出來、擁有自己的風格;儘管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過我個人認為從傳統走到創新是一個很重要的路程,因此我希望每位初學者都能找到一個好老師去引導你,在書法這塊領域裡擁有自己的思考。
Q:您認為淡水這個地方對您的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嗎?

我想應當是練習到一個門檻,整體自然環境給你的陶冶是極具影響的,我來淡水已經三十多年,已經不太想離開這裡,也把自己的工作室留在淡水,有人說淡水很偏遠、不方便等等,但我始終覺得當我進入台北市時,步調之快已經讓我快要不能呼吸;當我在淡水需要一個自我寧靜空間時,往山裡跑或是往河邊走都是非常愉悅的,愉快跟寧靜的心靈是創作缺一不可的因素,我想創作者到一個階段,與環境的契合相對的重要,尤其是自然環境。

Q:您有提到書法藝術與現代的結合, 那請問之前有試過市場的接受度如何

就書法論述而言,依舊有很多老派的堅持,認為書法就是該臨摹,但凡事走到一個瓶頸,就需要去突破,如果大家都繼續臨摹,看古代人的字帖就好了,為什麼要看後輩寫的東西;現在處在一個很難掌握的界線,如何從傳統入手,將傳統的精神創造出現代的氛圍,這正是我現在想要突破的地方。


因為在台灣我自己在上文創課程常常都在說越有文化的國家越能夠作文創事實上它文化包袱也越重它不敢挑戰傳統的傳統信仰是不可動的那事實上比如說在台灣有很多的大樓招牌建築我們用了一些硬梆梆的電腦字其實都可以用書法去轉替過來那就是我整個對生活美感的感受不夠就是我們的美感教育是不夠的。

我們從小到大學了很多藝術,可是我一直覺得那個藝術應該要教我們的是美感不是從小到大我們上上音樂課或是上上美術課都是在學音樂的專業和美術的專業,也沒有教我們音樂帶給我們的美感或是美術但給我們的美感很少

但我要的是那個美感而不是要變成那個藝術家藝術家畢竟是少數的但因為我們美感教育不夠所以我們周遭環境的氛圍裏面不管招牌還是文字什麼什麼的我們都無所謂了所以我們文化很難能夠在升級上去那我在做的事情就是試著從美感入手去提升我們的文化環境。

(採訪編輯校稿/黃雯靖、王慕荷、張書涵)

【20/20大人物】台灣VR/AR產業先驅謝京蓓:以科技跨越真實與虛擬


大人物小簡介
謝京蓓
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 秘書長
CJS Interactive喜杰思互動科技 總經理 
台灣VR/AR產業的前瞻推手


你聽過VR(虛擬實境)嗎?你看過AR(擴增實境)嗎?戴上VR顯示器,可以立即獲得逼真的立體感與空間感,讓你置身在虛擬世界;AR則是相反將現有的真實畫面放入虛擬的影像。一個你應該要了解的新科技,一個即將改變世界數位傳播方式的科技。

一個蓬勃發展的新興科技產業

根據市調公司Digi-Capital 2015年的調查,2020年AR加VR的市場產值將高達1,500億美元。其中,AR因較容易應用在市場上,產值達1,200億美元;VR則佔剩下的300億美元,不過,VR技術應用在娛樂、遊戲的產值將造成可觀的數字,到了2020年,VR頭戴式裝置的出貨量,甚至可達2,700萬台。 謝京蓓表示,近1到3年,是各大品牌嘗試VR技術到行銷活動中,至少要等到2018到2020年。 她認為,雖然VR近幾年不會有很大的變化,但從各大品牌(如FB、Google、阿里巴巴)都已投資大筆預算,積極研究VR技術,可看出VR結合品牌行銷,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品牌經營者應該先把握先機,好好認識何謂VR。

VR 應用元年的機會和挑戰 

VR會帶人進入虛擬情境,體驗空間感與立體性,使其栩栩如生,並提供輔助道具提供互動的方式。因此在遊戲、娛樂、醫療、許多產業上都能完美應用。在遊戲上解謎與動作遊戲是最值得期待的熱門選項;而360度的演唱會與運動轉播未來也亦能以VR的方式呈現給世人:利用VR進行手術訓練模擬與醫療復健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標準想法行動家

謝京蓓表示,「不想讓台灣在VR/AR浪潮中缺席,我們要跟全球在同個起跑點上,VR/AR可結合台灣的硬體製造優勢和有創意的內容產業,我們希望可以推動VR/AR應用的生態體系!」若由政府來推動VR/AR太過緩慢,不如透過產業力量來推動,於是成立TAVAR,讓台灣資通訊產業跟國際接軌。

世界的目光移轉

「人類的傳播方式,從文字、圖片一路演進到現在發達的影像傳播,下一步,我們必須將眼光轉向虛擬實境。」——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克伯

我們不僅要將我們的視野擴大,從教室到業界,從現實走向虛擬,再從虛擬看回世界宏觀的改變,跟著謝京蓓的眼界抓住未來的脈絡。

【20/20大人物】共生住宅「玖樓」共同創辦人王維綱:住進一個社群




大人物小簡介
王維綱Jerry Wang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玖樓共生公寓 共同發起人


外縣市的人來到台北生活租屋,時常侷限於自己的小房間,與室友沒有其他連結,租屋處很難擁有家的溫度。玖樓找尋空公寓將其公共空間改造成適合工作、休息的環境,同時舉辦活動,拉起人與人的連結,再將活動帶來的收入,回饋補貼至公寓租屋者的租金上。王維綱將於年會上與同學分享共享經濟的意義和它的力量。

改變生活,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做起
 
若想要安立在這個社會上,不成為社會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問題給解決掉。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一定都經歷過簽了第一份的房屋合約,那是一個非常繁雜的手續,接著就是過著每天上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回家,吃完晚餐開始滑手機,等到發覺時都已經不知不覺的過了一個月,會開始想著到底學生時期的夢想還有熱情都跑到哪去了呢?

租屋市場的不平衡是創立「玖樓」的源頭

  許多高額出租的房東都將租屋者趕至都市外圍或是寄居在環境物安全的分租小屋,也讓「玖樓」的樣子慢慢形成。
於是,他們開始找房東洽談,利用一些空屋讓房屋從新活化起來,也設計公共環境的空間大於私人空間,讓各個室友有更多互動、接觸的機會。
創辦團隊的五個人都擁有相同的問題:租屋市場的不對稱,其實也很難透過看多次房就能確定自己是否有好的室友和友善的房東,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年輕人不願背負著高房價的壓力過生活,需要的則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有回到家的感覺」的心靈需求。

建立共居社群,成立社會企業

「你住進的不只是一間公寓,而是一個社群。」王維綱是這麼說的,許多人都沒發現這個隱性的需求,其實玖樓公寓團隊想傳達給室友們的是:「一起生活的價值是什麼?」
  每個室友平均相處時間是半年左右,這半年來足夠他們交到一群朋友,可以讓他在遇到困難時有個依靠,更重要的是他也學習到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外面找朋友並且營造這樣的環境。
王維綱認為不應該用價格的方式來看待他們所做的事情,而是他們所看重的文化和價值觀。

以溫柔又堅定的方式去面對所有的困難

玖樓公寓團隊在推動共生公寓時,大家應該都沒意識到其實他們正在解決居住正義和世代對立的問題,但其實在住進公寓後就逐漸進入這個系統去了。
  在創業的這條路上,一路都是很艱辛的,不過擁有一群夥伴能夠帶來一點力量,也是團隊存在的價值所在。
王維綱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對社會產生影響力,而玖樓公寓團隊的每個人也是,想用溫柔和堅定的態度繼續走下去,也繼續影響每個室友對於居住的想像。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20/20大人物】專於社會行為研究的盲人教授林聰吉 年會講者專訪



Q:請問您如何克服視障這個困難實踐您當老師、教育學生的理想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心」,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有沒有決心想要去克服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年輕的時候就立志當大學老師,後來我去國外讀書的時候,發現眼睛出現問題,便面臨一個選擇就是「我要放棄嗎?」,我拒絕放棄,確定這個決定後就表示我沒有退路,那接下來的思考點就是如何去解決「邁向目標時會遇到的困難」。老師這個行業需要閱讀、寫作、找資料、上台教書,我一一把這些項目列出來,發現都是可以被解決的,像是電腦的使用上,有一套報讀軟體可以把電腦上的字讀出來,打字的問題也可以在自我訓練後解決;而閱讀紙本書籍,則是把書本放在掃描機上,轉換成文字檔傳送到電腦中讀出來。就視障者來說,並非所有的職業都能像這樣恢復工作能力,像計程車司機可能就會因為視障而無法繼續工作,而老師這個職業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心,假設今天我腳斷了、手沒了,坐輪椅、裝義肢也一樣可以繼續當老師,「放棄」從來就不是我人生的選項。

Q:能不能跟我們談談在您的觀察下,視障人士遇到的社會不公問題,以及有沒有什麼解決方案?

    我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都會說:「你很瞎」,這句話對一般人而言,意味著認知不清楚、腦袋有問題,那我們看不見的人腦袋是不是都有問題?這是從言語裡面羞辱視障者,而這樣的羞辱是不自覺的,這也儼然成為社會的流行語,甚至記者也會用這樣「很瞎」的用詞公然地下註解,媒體的傳播效應更是讓這個現象惡化,許多人都在無形的中傷視障者;更不用說那些明明有能力的視障者在職場上遇到的阻礙,這幾年我也投入一些關於身心障礙的研究,在研究中,一般的雇主就所有身心障礙種類裡,最不願接受的就是視障和精神障礙,近年來我也不斷透過各種場合、演講或媒體採訪來呼籲公平地對待身心障礙者。
    現在我國有擬定一個對身心障礙者很重要的法案,叫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我也參與了很多次這個法案的修法;另外和勞動部合作做了一些研究,促進視覺障礙者的就業,也盡量協助非營利組織,讓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更容易受到重視,我想我是用我的專業去做這些純公益、義務性的活動,但有它的困難點所在,包括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很不容易改變,我們總是努力做多少算多少。

Q:您有觀察到淡江大學在盲生資源上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嗎?

    在很早以前,教育部就選定淡江大學做為發展盲生輔具的重要據點,像我電腦使用的報讀軟體最早是由淡江的盲生資源中心工程師製作發展的,最有趣的是,發展這些報讀軟體的工程師絕大多數都是視障者,他們也很辛苦的為視障者貢獻,學校對不管身心障礙者或視障者已經提供不少資源,像我在淡江待很多年,有觀察出學校在不少地方都有逐漸為身心障礙者做出改善,不足之處當然有,但相較其他學校,淡江大學已經算友善許多。

Q:有沒有建議現在學生們關於學習或生活上要擁有什麼樣的態度呢?


    現在學生有三個特點:不在乎、沒關係、無所謂,我覺得這是一個態度問題,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大環境問題要解決,但我想強調的是凡事都要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我不相信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到別人或環境之上,自己總要想辦法去克服問題,我所看到的學生多數沒有這樣的決心和勇氣,最重要是態度的問題,心態調整好了,辦法自然就想得出來,那我作為一個老師很願意提供辦法,但前提是態度要正確,「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這是一句很確實的老話,如果能夠用正確的態度去改掉不在乎、沒關係、無所謂的壞習慣,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另外我常跟學生說,別人如果對你鞠躬45度,那你就要鞠躬90度,因為要謙卑,謙卑加上正確的態度,就是我對學生們的建議。

(採訪撰文校稿/黃雯靖、王幕荷、張書涵)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20/20大人物】共生住宅「玖樓」共同創辦人王維綱 年會講者專訪




Q:玖樓未來希望朝哪一種宣傳模式去推廣「共生住宅」的概念呢?或是已經有什麼經營有成的方向能向我們分享嗎?

目前我們主要使用粉絲專頁推廣,也會搜尋國外這方面的資料做分析另一部分我們與雜誌合作,會有雜誌廠商和我們邀稿,其中獨立雜誌品牌較多。此外新創在某些方面會和現有的制度與法律做挑戰,使得我們在某些地方會比較低調。

Q:想請您和我們分享一下創辦共生住宅中遇到的困難?

我們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是「室友間的文化衝突」,當外國人來到台灣,而他對台灣文化的不熟悉會冒犯到很多人,身為房東的我們就必須去處理他的問題,比如他半夜在屋頂唱歌時,我們要安撫鄰居、安撫警察,或是他派對辦得太晚也是我們必須處理的。

另外,我們面臨的困境還是回到台灣的制度上面。感觸最深的就是我們以前都會覺得對岸跟不自由劃上等號,但我近幾年到大陸時,竟然聞到自由的空氣。不論是對新創的包容或是投資,或人脈、機會甚至空間的提供都非常大方。相較於對岸,台灣政府給予新創產業的助力反而不是那麼的多,所以我認為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還是新創產業在台灣制度的仍然狹隘與不包容。

而對於在共生公寓這塊,目前台灣人還沒有與其他人有共生的想法,尤其是在都市裡面,很難與陌生人一起吃飯或是與新鄰居主動接觸,要發展出共生公寓的新型態都市生活又更加難得了。

Q:在公寓裡房客遇到摩擦時,你們如何處理呢?

房客間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水電費和公共空間的清潔,每棟公寓都有它不同的文化和拆帳方式,但講到清潔的話,公寓裡整潔標準最高和最低的人總是會有爭執。每間公寓會發展出自己的處理方式,有的會排值日生,有的會大家付錢給環境標準最高的人請他做打掃,也可能是請外面的阿姨來清潔。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建立了「公基金制度」,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意涵是除了房租以外,每位房客也會繳交一筆共利費也稱作會費,可以用來繳水電、清潔或是舉辦各種交流的活動,只要是房客都可以免費參與。未來玖樓會走向會員制,會費會包含房租和維繫這社群的費用,願景之一也是期待打破舊有的租屋思想,感受到付錢是住在一個大家共生的空間。

Q:想請問玖樓的原生概念有牽涉到共享經濟這區塊的想法嗎?

玖樓有一個願景是希望在未來大家都可以用租房子的方式來居住,因為我們買房子買的不是土地,而是它的居住權,但就現在的共享經濟來說,現在台北的空屋率是百分之十三,也就是走在路上每九間或八間就有一間是空屋,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空屋率(日本百分之三,香港百分之二)都是低於百分之五,而台灣卻是誇張的高,問題可能來自於稅率或房價太高,租房子本身就沒有利潤可言,導致空屋率高。玖樓這幾年慢慢有機會成長是由於房價的下跌,現在不管是對養地的建商,或是持有房產的房東,這三五年之間不太可能脫手房子,既然知道不會脫手,與其讓房子在那空著不如把它租出去,導致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房子在釋出,當閒置的空間遇上一群需要房子的人,這就是玖樓的一個契機,同時這也是一種共享。

另外一種共享是不同年齡層上的資源互補,那些高齡的房東擁有許多閒置的資源,不論時間或各種技能都被閒置了,那年輕人其實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目前的社會缺少了一個平台讓他們雙方接觸,同時也存在缺乏信任的問題,因為他們年齡層相差甚遠,再來則是彼此沒有互動的基礎,所以他們會需要一個媒合的平台讓兩方互相認識,這算是另一種共享的概念。

Q:能不能和我們談談如何利用設計去解決社會問題?

我最大的心得是 Shifting Focus(轉移焦點),當我們在看待一個社會問題時,容易太過於問題導向的在看待它,比如說我們總是把老人設定成一個需要被幫助的角色,那政府就會認為他們需要被社福照顧,需要有人幫他們送餐、舉辦很多老人課程,但那麼多的努力卻不一定能給他們真正需要的幫助。這個問題來自於我們看待社會問題,都看得太表面、太淺層了。

Shifting Focus的概念源自於澳洲,一個沒落的礦村,礦挖完了人就走了,接下來就遇到各種社會問題:吸毒、塗鴉、自殺或是更負面的東西。傳統政府或許會成立反毒大使、提倡生命教育,但礦村政府運用了當地的資源和機會,整理一個資產地圖,收集閒置可運用的空間,再讓一些耆老運用他們的一技之長成立一個機構負責幫他們整合事務,使當地恢復昔日光景Shifting Focus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不該把給老人的幫助當作是一種施捨、將老人視為一個弱者,而是不斷地問為什麼要做這個協助。就我本身的經驗,至少要問五個為什麼,才能夠挖到一個比較深的問題核心。

我自己這幾年來在做新創的過程中體悟到不應該再把問題視為一個問題,而是先找到一個切入點、一個讓大家能夠參與的方式,而非一昧的從上而下帶領整套政策。我都會和我的室友說 : 你們每個月繳房租不只是單純的租房子,其實是在某程度的參與社交活動(Social Movement),透過參與其實慢慢改變房東對租房子的看法或是顛覆一些在台北租房子的人對一般租屋的想法,而透過媒體我們可以讓大家知道,原來台北能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幾個人做了什麼樣的事情,而是大家能夠一起參與來做什麼事情。



(採訪撰文校稿/黃雯靖、王幕荷、張書涵)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20/20 大人物】為你的眼球帶來視覺享受 — 享畫工作室介紹



身於資訊爆炸化的時代,我們接收訊息時無法有效率的消化,而視覺圖像記錄師的使命正是使用圖像來幫助我們記憶並釐清我們的思考脈絡。

對於資訊圖像設計有興趣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享畫工作室吧!

想得太多反而不會去實踐,那麼、想清楚就去做!

    享畫工作室創辦人Rae在大學時就很崇拜表姐的工作,所以就在2014年參加完圖像引導工作坊後決定踏上這條路。創業和讀書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很多事情只能一邊一邊學,無法得知答案是什麼,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困惑,不過在累積十場實戰的經驗後,更能享受這種漫長過程帶給的成長。
    但對於另一位創辦Rebecca來說,曾經被身邊的朋友找去一起創業,不過她當時擔心自己年紀太輕、經驗也不足而婉拒了。後來受到最大的啟發是的朋友開的店已經在倫敦時裝週上發表了自己的設計作品,最後才領悟到,喜歡的事情只要想清楚就去做,給自己找藉口只會讓時間偷走機會而已。

圖像記錄不容易,卻讓人更容易記憶。

  圖像記錄其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一場演講或是會議後必須馬上完成,好讓觀眾可以藉由這些重點來回想剛才的演說內容。身為圖像設計師,更必須在創作的當下專心投入,此外,仔細聆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必須在理解講者想傳達的核心內容後,再經由自己的認知去架構出成品。
    將想法轉為圖像去具體化的呈現,不但可以創造出有趣的圖文創作,還可以讓接收者擁有長時間的記憶並更能夠讓繁複的資訊轉化為一場視覺盛宴。
    
資訊圖像設計與資訊圖像紀錄有什麼差別呢?

    資訊圖表是為了讓複雜的資訊、數據、知識能夠以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將資訊和圖像結合而呈現出來的應用方式,內容性質大多是以敘述性、比較性為主;而視覺圖像記憶較能夠表現個人特質,每個人的表現方式都不一樣,也就擁有個人的辨識度。
    視覺圖像相對於資訊圖表比較感性,若能夠運用在重大議題身上,就會讓人比較容易理解、化繁為簡,也適合用在環保、教育等重大議題。

我們都擁有想像力,只是缺乏發現。

    我們的生活總被數字和文字給淹沒,才讓我們忽略了我們原有的感官「視覺」。不僅如此,我們也常認為資訊圖像設計只有擁有高超技巧的人才能創作,其實一般人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增加自己的新穎想法,還可以更直接、清楚的表達訊息。


在今年的11/05 (六) ,享畫工作室將會在TEDxTKU的二次年會【20/20 洞悉.視界】帶來驚喜。還想知道更多精彩的內容嗎?我們接下來有最新的資訊都會放在粉絲專頁上,請大家多多關注哦!